GB/T31486-2015解读 -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五大国标最详解读
[导读] 3.GB/T31486-2015解读 GB/T31486-2015主要针对电池单体的外观、尺寸、重量和室温放电容量,以及模组的外观、尺寸、重量、常温性能、高低温性能、耐振动性能
关键词:电池系统电动汽车
3.GB/T31486-2015解读
GB/T31486-2015主要针对电池单体的外观、尺寸、重量和室温放电容量,以及模组的外观、尺寸、重量、常温性能、高低温性能、耐振动性能、存储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。与QC/T743相比,GB /T31486-2015取消了针对单体电池的高低温性能、放电倍率性能、荷电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、存储等方面的要求,但是增加了针对模组的常温充放电倍率性能、高低温性能、荷电保持与能量恢复能力等相关要求,具体内容的对比如下:
序号
|
单体检测项目
|
QCT 743-2006
|
GB/T 31484-2015
|
1
|
外观
|
目测检查,不得有变形及裂纹,表面平整,干燥,无外伤,无污染,标志清晰
|
目测检查,不得有变形及裂纹,表面干燥无外伤,排列整齐,连接可靠,标志清晰
|
2
|
极性
|
用电压表检测电池极性,标示正确
|
用电压表检测电池极性,标示正确
|
3
|
尺寸和质量
|
用量具检测电池的尺寸和质量,应符合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条件
|
用量具检测电池的尺寸和质量,应符合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条件
|
4
|
常温放电容量
|
检测方法:C/3充电至截止电压,C/3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
如果计算值低于规定值,可重复5次
|
1C充电至截止电压,1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
重复5次测试,取平均值数据
|
判定标准:计算容量在企业所规定额定值的100%~110%之间
|
判定标准:(1)计算容量在企业所规定额定值的100%~110%之间
(2)所有样品的计算容量极差(最大和最小容量差)不得超过5%(一致性要求)
|
5
|
-20℃放电容量
|
常温下以C/3充满电,在-20℃温度下存储20小时,以3/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
|
/
|
判定标准: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70%
|
6
|
55℃放电容量
|
常温下以C/3充满电,在55℃温度下存储5小时,以3/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
|
/
|
判定标准: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95%
|
7
|
常温倍率放电容量(能量型)
|
常温下以C/3充满电,以1.5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
|
/
|
判定标准: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90%
|
8
|
常温倍率放电容量(功率型)
|
常温下以C/3充满电,以4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
|
/
|
判定标准: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80%
|
9
|
常温荷电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
|
常温下以C/3充满电后存储28天,以3/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/额定容量的比值,即为荷电保持能力
以3/C充满电,再以3/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/额定容量的值,即为容量恢复能力
|
/
|
判定标准:荷电保持能力不低于80%,容量恢复能力不低于90%
|
10
|
高温荷电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
|
常温下以C/3充满电,在55℃温度下存储7天,恢复至常温下保持5小时,以3/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/额定容量的比值,为荷电保持能力
继续以3/C充满电,再以3/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/额定容量的值,为容量恢复能力
|
/
|
判定标准:荷电保持能力不低于80%,容量恢复能力不低于90%
|
11
|
存储
|
常温下以C/3充满电,再以3/C放电2小时,常温存储90天
以3/C充电至截止电压,再以3/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/额定容量的比值,计为容量恢复能力
|
/
|
判定标准:容量恢复能力不低于95%
|
序号
|
模组检测项目
|
QCT 743-2006
|
GB/T 31484-2015
|
1
|
外观
|
目测检查,不得有变形及裂纹,表面平整,干燥,无外伤,无污染,标志清晰
|
目测检查,不得有变形及裂纹,表面干燥无外伤,排列整齐,连接可靠,标志清晰
|
2
|
极性
|
用电压表检测模组极性,标示正确
|
用电压表检测电池极性,标示正确
|
3
|
尺寸和质量
|
用量具检测模组的尺寸和质量,应符合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条件
|
用量具检测电池的尺寸和质量,应符合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条件
|
4
|
常温放电容量
|
检测方法:C/3充电至截止电压,C/3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
如果计算值低于规定值,可重复5次
|
1C充电至截止电压,1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
重复5次测试,取平均值数据
|
判定标准:计算容量在企业所规定额定值的100%~110%之间
|
判定标准:(1)计算容量在企业所规定额定值的100%~110%之间
(2)所有样品的计算容量极差(最大和最小容量差)不得超过5%(一致性要求)
|
5
|
常温倍率放电容量(能量型)
|
/
|
常温下以1C充满电,以3C放电(最大电流不超过400A)至某一单体达到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
|
判定标准: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90%
|
6
|
常温倍率放电容量(功率型)
|
/
|
常温下以1C充满电,以8C放电(最大电流不超过400A)至某一单体达到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
|
判定标准: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80%
|
7
|
常温倍率充电性能
|
/
|
常温下以1C放电至某一单体达到截止电压,静置1小时
以2C充电(最大电流不超过400A)至某一单体达到截止电压,静置1小时
以1C放电至某一单体达到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
|
判定标准: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80%
|
8
|
低温(-20℃)放电容量
|
/
|
常温下以1C充满电,在-20℃温度下存储24小时,在-20℃下以1C放电至某一单体达到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
|
判定标准: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70%(锂电池)或80%(镍氢电池)
|
9
|
高温(55℃)放电容量
|
/
|
常温下以1C充满电,在55℃温度下存储5小时,在55℃下以1C放电至某一单体达到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
|
判定标准:计算容量不低于额定值的90%
|
10
|
常温荷电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
|
/
|
常温下以1C充满电,存储28天
以1C放电至某一单体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/额定容量的比值,为荷电保持能力
继续以1C充满电,再以1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/额定容量的值,为容量恢复能力
|
判定标准:荷电保持能力不低于85%,容量恢复能力不低于90%(锂电池)或95%(镍氢电池)
|
11
|
高温(55℃)荷电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
|
/
|
常温下以1C充满电,在55℃温度下存储7天,恢复至常温下保持5小时,以1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/额定容量的比值,为荷电保持能力
继续以1C充满电,再以1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/额定容量的值,为容量恢复能力
|
判定标准:荷电保持能力不低于85%(锂电池)或70%(镍氢电池),容量恢复能力不低于90%(锂电池)或95%(镍氢电池)
|
12
|
耐振动性能
|
/
|
模组固定在试验台,按下述要求测试:
放电电流:3/C,振动方向:上下单向
振动频率:10Hz~55Hz,最大加速度:30m/s2,扫频循环:10次,时间:3h
|
判定标准:无电流锐变和电压异常,无外壳破损,无电解液泄漏,模组连接可靠,结构完好
|
|
存储(45℃)
|
/
|
常温下以1C充满电,再以1C放电30分钟,在45℃温度下存储28天
在室温下搁置5小时,以1C充电至截止电压,再以1C放电至截止电压,计算放电容量/额定容量的比值,计为容量恢复能力
|
判定标准:容量恢复能力不低于90%
|
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,GB/T31486-2015重点强化模组级的电性能测试,弱化了电池单体级别的电性能测试,从整车级别来考虑,这是合理的。电池厂家给整车厂供货的时候,一般是提供模组级产品或系统级产品,国标更多的集中在针对电动汽车“零部件级”的产品测试,而针对电池单体的电性能测试,应由整车厂与电池企业共同确定相关检验项目和测试要求,并在电池企业内部或委托外部机构完成相关测试验证,不作为强制性的标准要求。
三、GB/T31467-2015标准解读
如果说GB/T31484、GB/T31485、GB/T31486是侧重于电池单体和模组层级的检验规范,那么GB/T31467毫无疑问是侧重于电池包或电池系统级的检验规范。通过标准的相互衔接和组合,可以覆盖不同的零部件等级,达到更好的效果。
在本标准里面,引入了动力电池包和动力电池系统这两个概念,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是否包含电池控制单元BCU(等同于电池管理系统BMS的主控单元)。
项目
|
动力电池包
|
动力电池系统
|
组件
|
电池+冷却/加热组件+高压组件+低压组件+结构件
|
电池+冷却/加热组件+高压组件+低压组件+结构件+电池管理系统
|
功能
|
被动
|
被动+主动
|
针对动力电池包的测试,在测试过程中,所有的参数都依赖于外部测试平台来检测,动力电池包与测试平台之间无通信和数据交换,产品相关的主动功能(包括加热/冷却功能)也由测试平台来控制。测试平台检测动力电池系统的电压、电流、容量、能量等参数,作为检测结果和计算依据。
针对动力电池系统的测试,在测试过程中,系统内部的参数由BCU来检测,BCU与测试平台之间进行实时通信,传输测试必须的数据,产品相关的主动功能也由BCU来控制。测试平台检测动力电池系统的电压、电流、容量、能量等参数,作为检测结果和计算依据。
1.GB/T31467.1-2015
GB/T31467.1-2015标准针对功率型动力电池包/系统的容量、能量、功率、效率、荷电保持等基本性能的测试规程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,为检验检测提供了标准依据。
功率型电池主要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,起到能量回收和动力辅助输出的作用,达到一定的节油和减排效果。因此要求倍率性能突出(比功率要大),内阻小,发热量低,循环寿命长。针对功率型电池包/ 电池系统,标准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测试规程,但是并没有提供判定合格的依据,具体的判断条件,取决于电池或整车企业提供的产品规格书所规定的数值。
测试项目
|
适用范围
|
测试目的
|
室温容量及能量
|
动力电池包、动力电池系统
|
温度25℃,产品1C放电条件下容量参数(Ah)和能量参数(Wh),以及最大放电电流Imax下的容量参数(Ah)和能量参数(Wh)
|
高温容量及能量
|
动力电池包、动力电池系统
|
温度40℃,产品1C放电条件下容量参数(Ah)和能量参数(Wh),以及最大放电电流Imax下的容量参数(Ah)和能量参数(Wh)
|
低温容量及能量
|
动力电池包、动力电池系统
|
温度0℃和-20℃温度,产品1C放电条件下容量参数(Ah)和能量参数(Wh),以及最大放电电流Imax下的容量参数(Ah)和能量参数(Wh)
|
功率和内阻测试
|
动力电池包、动力电池系统
|
分别检测-20℃,0℃,25℃,40℃这4个温度下,80%,50%,20%这三个不同SOC平台的充放电功率值和充放电内阻值
|
无负载容量损失
|
动力电池系统
|
模拟25℃和40℃的车载状态下(系统由辅助电源供电),动力电池系统因长期搁置所造成的容量损失,搁置前动力电池系统处于满电状态,搁置时间为7天和30天(中间有两次标准循环)
|
存储容量损失
|
动力电池系统
|
测试45℃温度下,50% SOC的动力电池系统存储30天后的容量损失
|
高低温启动功率
|
动力电池系统
|
分别检测-20℃, 40℃温度下,系统在20% SOC(或厂家规定的最低SOC值)的功率输出能力
|
能量效率
|
动力电池系统
|
分别检测-20℃,0℃,25℃,40℃这4个温度下,65%,50%,35%这三个不同SOC平台的快速充放电效率
|
具体的测试方法,详见标准文件,不在本文列出。标准中没有规定统一的判断依据,主要是因为到了动力电池系统这个层级,不同产品的指标差异较大,而每家企业的技术实力也不一样,所以量化的指标已经不取决于电池,而是取决于电池系统的综合性能(如电池性能,能量管理性能,热管理性能等)。基于此因素,检验项目的判断标准,应来自于产品规格书所规定的参数,满足产品的规格即为合格。
2.GB/T31467.2-2015标准解读
GB/T31467.2-2015标准针对能量型动力电池包/系统的容量、能量、功率、效率、荷电保持等基本性能的测试规程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,为检验检测提供了标准依据。
能量型电池主要应用于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/增程式混合动力车,作为车辆的唯一动力来源或重要动力来源,具有良好的节能和减排效果。能量型动力电池系统要求存储的能量多(比能量),高低温性能好,循环寿命好。针对能量型电池包/电池系统,标准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测试规程,但是并没有提供判定合格的依据,具体的判断条件,取决于电池或整车企业提供的产品规格书所规定的数值。
测试项目
|
适用范围
|
测试目的
|
室温容量及能量
|
动力电池包、动力电池系统
|
温度25℃,产品1C放电条件下容量参数(Ah)和能量参数(Wh),以及最大放电电流Imax下的容量参数(Ah)和能量参数(Wh)
|
高温容量及能量
|
动力电池包、动力电池系统
|
温度40℃,产品1C放电条件下容量参数(Ah)和能量参数(Wh),以及最大放电电流Imax下的容量参数(Ah)和能量参数(Wh)
|
低温容量及能量
|
动力电池包、动力电池系统
|
温度0℃和-20℃温度,产品在C/3和1C放电条件下容量参数(Ah)和能量参数(Wh),以及最大放电电流Imax下的容量参数(Ah)和能量参数(Wh)
|
功率和内阻测试
|
动力电池包、动力电池系统
|
分别检测-20℃,0℃,25℃,40℃这4个温度下,90%,50%,20%这三个不同SOC平台的充放电功率值和充放电内阻值
|
无负载容量损失
|
动力电池系统
|
模拟25℃和40℃的车载状态下(系统由辅助电源供电),动力电池系统因长期搁置所造成的容量损失,搁置前动力电池系统处于满电状态,搁置时间为7天和30天(中间有两次标准循环)
|
存储容量损失
|
动力电池系统
|
测试45℃温度下,50% SOC的动力电池系统存储30天后的容量损失
|
能量效率
|
动力电池系统
|
分别检测25℃,0℃,Tmin(由车厂和供应商确定)这3个温度下,电池系统以1C和Imax(T)(由车厂和供应商确定)两种充放电倍率所测得的充放电倍率
|
与GB/T31467.1-2015相比,GB/T31467.2-2015取消了高低温启动功率这一测试项,其他测试项相同,仅测试的要求有所区别(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)。